2018年1月3日,国务院“国函1号”文件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式落地山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地区之广、涉及领域之宽、探索要求之高,在山东乃至全国层面实施的区域战略中都是不多见的。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牛鼻子’和‘总抓手’,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攻坚突破,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任务落地落实,在齐鲁大地上奏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周连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面起势,有力推动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山东省委、省政府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省优势,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聚焦“十强”产业、“三大动力”、“三大支撑”,抓关键求突破,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加快存量变革、增量崛起,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培育“十强”产业,筑牢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优势 综合施策去产能,实现“腾笼换靓鸟”。“作为工业大省,庞大的存量产业资源,是我们的‘家底子’,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周连华坦言,但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政策逐步加严,山东的产能过剩矛盾逐步显现,“‘笼子’占着、没有空间,引不来‘俊鸟、靓鸟’”。为此,山东把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先后出台了煤炭、钢铁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制定了一整套化解过剩产能设备封存验收、职工分流安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等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各项工作,为新动能发展腾出了成长空间。山东对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产能实施总量控制,制定了严于国家要求的行业标准,依法依规出清不达标、低端落后产能。比如,钢铁行业,2018年全省压减粗钢产能355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将目前分散在12个市的钢铁企业和钢铁产能逐步向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和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转移,运营59年历史的济钢在济南的钢铁生产线全面关停,整体搬迁至日照,总投资528亿元日照精品钢基地“拔地而起”,实现企业搬迁与提升改造“双赢”。 新兴产业增规模,实现“新树长强枝”。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山东坚持以全球化视野,科学研判产业未来制高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突破口,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极,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我们实施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和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完善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新材料首批次、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等政策,加快推进五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周连华介绍说,2018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43.9%,新动能主导未来产业格局的引领导向更加凸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600家达到8912家,增长41.3%,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传统产业提质效,实现“老树发新芽”。山东是传统产业大省,传统企业量大面广,在增加值前10位的行业中,有7个属于传统行业,这是山东的现实省情。“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抛弃传统产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既不可能更不可取,‘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周连华认为,对山东而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主阵地。山东坚持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加大增量投入和存量改造力度,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变“劣势”为“优势”,变“包袱”为“财富”。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工业强基等系列行动,加快推进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2018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6%,高端石化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加快推进。 山东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成绩突出,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农业“新六产”培育壮大,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0.3万家和6.4万家。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山东深入挖掘孔子故里、黄金海岸、平安泰山等品牌内涵,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2018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3%,精品旅游产业渐趋成型。 强化“三大动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劲引擎” 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得先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山东对此有着深刻的领悟。一年多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贯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衍生新供给、催生新动能。 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76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64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5项,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1家,省重点实验室244家。二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2018年共为7950家企业落实2017年度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64.1亿元,一批“瞪羚企业”“隐形冠军”应运而生。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设立省科技金融中心,建成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实体市场和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主体的省级网上市场,累计发布科技成果9177项,技术需求1581项,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激发改革内生活力。“从本质上来讲,新旧动能转换是一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革的是粗放发展模式、落后发展理念的命,换来的是新动能不断壮大、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的蓬勃生机,换来的是解放思想、冲破藩篱、改革创新的蔚然风气。”周连华感慨道,全省上下切实增强自我革命的勇气力量,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改革的举措就跟进到哪里,释放出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一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推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扩权强县、人才体制改革、“双招双引”考核等首批15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旧动能转换经验。今年7月26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调研、起草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成为国内首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省级立法。山东省还将土地征收和农转用审批权下放至济南、青岛、烟台、潍坊、菏泽部分县(市、区),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创新财税激励机制,将新旧动能转换因素纳入省对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挂钩的转移支付分配、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长奖励、重点园区“亩均税收”领跑者激励、“飞地”项目税收利益分享等5项机制。国家《总体方案》提出的期末留抵退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所得税税前扣除、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股权投资所得税抵扣等7项政策全部落地实施。2018年,山东对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一次性退税71亿元,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挖掘开放无限潜力。坚持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大背景下谋篇布局、谋划发展,找准自身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是山东推动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看点。“深入实施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扩大开放中促进了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山东的区域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周连华列举了两组数据:2018年,全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幅列全国出口过万亿元五大省市第三位;实际使用外资123.9亿美元,增长6.5%,增幅列全国过百亿美元六大省市第二位。 在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方面,山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京津产业转移,累计引进合作项目超过400个,实现到位资金720亿元。此外,山东还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经济联系,实现互利发展、合作共赢。 夯实“三大支撑”,完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保障”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保障。”在周连华看来,一流的营商环境,比拼的不仅是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山东“一次办好”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运行省级政务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展优化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10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基本实现“3545”改革目标(即新企业开办不超过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不超过5个工作日,新项目从立项到投资开工不超过45个工作日)。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上线运行“山东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多证合一”改革扩大到“45证合一”,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再取消下放省级行政许可等事项37项、累计压减54.6%,全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8.1万户,同比增长12.3%。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意见20条及38个配套性文件,实施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重大引才工程,探索实行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重点企业自主引才等灵活机制,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374名。规划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引进诺奖得主丹尼·舍特曼、“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等海内外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85%,海水稻、新型工程基因疫苗等21个项目落地运营。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积极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100万人。 打造一流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能够有效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加速运转、高效配置。”周连华分析,山东的基础设施历史上是不错的,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曾经一度领先全国,有“广东的桥、山东的路”之美誉,“但近几年有些滞后,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保障”。鉴于此,山东编制实施了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四横六纵三环”高铁网络,建成通车济青高铁、青盐铁路,加快鲁南高铁建设,高铁营运里程达到1747公里、跃居全国第3位。 构建“四大体系",确保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既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支点、重大发展机遇,更是一项重大示范任务、重大政治责任,如何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谋划有方、布局有道、落子有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考验着全省上下的智慧和担当。”周连华直言,一年多以来,山东探索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方法、做法,为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提供了强劲助力和有效保障。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山东紧扣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创新建立了工程化推进机制,构建起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专班推进、项目引领、督导考核于一体的整体框架体系,引导各地在轰轰烈烈的新旧动能转换中比学赶超、争当先锋,真干、苦干、实干,推动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加快落实,确保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配套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山东省委、省政府采用同步启动、压茬推进的办法,在国家正式印发总体方案后仅1个月,就编制印发了实施规划和实施意见,共同构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顶层设计。此后半年多的时间,又先后出台了11个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16市实施规划,全省各级、各部门在财税金融、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等方面配套出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性文件500多个,进一步明确了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发展布局、突破重点、实施路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构建起具体清晰的新旧动能转换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与此同时,对照《总体方案》梳理出100项重大政策、重大试点示范、重大战略事项,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截至目前海洋强省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医养结合示范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海洋大科学中心等76项已取得重大进展。 周密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山东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在省发展改革委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各市对应设立常设办事机构、配齐配强力量,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体系。聚焦“十强”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五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营商环境、人才队伍、基础设施“三大支撑”,山东分别建立了1名省领导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规划引领、1个智库支持、1个联盟(协会)助力、1支(或1支以上)基金保障的“6个1”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目前,各专班已全部建立,智库汇聚了245位国内外一流专家,其中“两院”院士26位;设立了总规模6000亿元的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审批通过27支,认缴规模1775亿元。 科学规范的项目落实体系。山东注重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实行重大项目专家评审制度,明确入库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创新“全省一张图、一个项目一张表”坐标管理模式,集聚土地、融资、审批等各类政策优先支持,建立了项目可视化平台实现重大项目的可视化监测和全周期管理,建立健全了重大项目省级联席会议、并联审批、省级领导联系帮包等协调服务制度,推进项目能落地、早开工、快见效。前期共储备900个重大项目,2018年首批450个优选项目开工360个,完成投资1670亿元;11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12亿元。 务实管用的督导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健全新旧动能转换监测和考核机制,构建起完善的新旧动能转换督导考核体系,开通热线、网站、微信公众号三大服务监督平台,山东有效强化了对相关政策落实的跟踪督导。此外,山东还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通过考核“指挥棒”推动形成了同向发力、典型带动、狠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山东所选择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是及时的、正确的、光明的,只要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扛起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旗,毫不动摇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周连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山东将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以工程化的办法加快重点工作推进,着力培育“十强”产业集群,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实施高质量“双招双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重大政策和试点示范落地,确保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更大成效,从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经验参考,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本网编辑 何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