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我省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将现代金融列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之一,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记者近日从省金融办获悉,2017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环境,我省坚持促发展、防风险两手抓,做好金融“加减乘除”法,推动山东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截至去年底,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7万亿元,并积极处置不良贷款1831亿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做好“加法”。去年以来,全省银行业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的本源,信贷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70873.9亿元,比年初增加5630.4亿元;表外业务融资余额比年初增加1212.2亿元,同比多增1008.1亿元。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与省政府签署了总金额达1.25万亿元的合作协议,主要投向我省“十强”产业、“四新四化”项目;紧盯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农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扶贫等领域贷款增长较快。2017年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新增贷款3206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性贷款的44.6%。 地方银行体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我省首家民营银行——威海蓝海银行开业运营;地方法人银行稳步发展,2017年,全省农商行、城商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440.5亿元、6733.7亿元,比年初增加784.9亿元、660.5亿元;村镇银行达到126家,居全国首位;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设立发展实现新突破;山东国际信托在港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 优化结构做好“减法”。围绕钢铁、电解铝等去产能和节能减排计划安排,我省严控对这些行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压降存量贷款规模,全省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连续两年下降。 防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2017年以来,全省银行业按照中央的工作部署,以做“乘法”的思维,做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较好维护了区域金融稳定。 工作机制全面优化。各级政府组建了风险处置工作专门班子,建立了信息互通、舆情引导、责任落实等运行机制,构建了省市县上下联动、政监金企四方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按照重点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潜在风险企业划分不同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坚持因企而异、分类施策,逐个制订化解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动态管理。 分类处置坚决落实。着力做好担保圈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引导风险企业灵活运用担保授信管理、融资方式替代、打包收购等方式,阻断担保圈链,防止风险蔓延扩散。对高风险行建立督办制度,限期消除风险。 区域信用环境积极改善。制定实施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政策文件,在全省范围内对恶意逃避、悬空金融债权的“老赖”,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保障金融债权安全,切实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围绕贯彻落实《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切实优化金融法治环境。 正是出于对金融潜在风险的积极应对,全省赢得了不良贷款“除法”般的快速处置。截至目前,我省各级初步建立起转贷应急机制,两个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规模都达到100亿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不良资产流转平台作用初步显现。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明显加大,2017年全省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831亿元,占全国处置总规模的12%,同比多处置255亿元,占全国处置增量的40%。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不良处置金额均居总行系统首位。金融风险的充分暴露和有效处置,为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也牢牢把控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稳定大局。 (来源: 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