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瞻性思维和预判、丰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是新时期现代企业家的标签——本文是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副会长、开泰集团副总经理尹建国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流体机械产业高峰论坛”的认知和感悟。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以“工业体系”这个关键变量解释了本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因,解读了经济增长的政治因素,介绍了中国工业经济体系的演化史,指出了经济下行中有关转型假说的谬误和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预判了“中国经济增长没有天花板”这一发展趋势,是一篇难得的对行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文章,现分享给大家。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与业内共享,共同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 《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流体机械产业高峰论坛的感悟和认知》 山东开泰智能抛喷丸技术研究院 尹建国 一、认知:中国经济增长内因、路径与工业体系的内在关联 1.重新解释那场史诗般的高增长 1990年代末,中国经济一片低迷……1998年,中国的经济政策转向扩张性,触发了一场史诗般的高增长…… 中国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官方预定增长路线即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按照2002年“十六大”关于“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价为 1.22万亿美元,“翻两番”意味着2020 年必须达到4.89万亿美元。即: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至少保持7.18%的增长速度。 预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5 年超过法国;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050 年,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实际:2018 年中国的 GDP 是90.03 万亿元;中国的GDP于2010 年超过日本,2018 年已达日本的2.7 倍以上。 权力平衡在 21 世纪最初 20 年里中国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其戏剧性比得上美国在其 244 年历史中遇到的任何变化。用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维尔的话说,它发生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都来不及感到震惊。其中钢铁需求的增长是中国工业部门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 (1)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工业体系 “工业体系”是由互相具有需求和供应关系的多个工业部门组成的工业经济体,它必须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足够多的工业部门,以使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产生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多”的定义:能够形成广泛且稳定的产业内供需网络,保障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得以充分开展)。 2)具有能够为消费品部门提供大部分生产设备的资本品部门,从而为消费品的高效、优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与升级。 3)具有随着工业化发展并有力支撑工业活动的社会系统,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基础设施,也涵盖教育、科研、金融、卫生等社会性质的关键基础设施,它们从人力培养、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以及劳动者健康保障等多个维度,为工业体系的稳健运行提供全方位支持。 工业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塑造一种自我持续的内在机制,或者说形成一种能够使生产率持续提升的自我强化路径。在经济学理论中,此机制被定义为“递增报酬”机制,即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拓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单位成本将呈现下降趋势,利润得以增加,进而吸引更多资源向工业领域汇聚,进一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业层级的提升,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递增报酬:经济增长的动力 亚当∙斯密认为,工业之所以比农业更重要,是因为工业活动通过劳动分工能够产生递增报酬(increasing returns)——既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阿林∙杨(1982)从亚当∙斯密的定论出发,但认为生产过程的社会劳动分工远比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更重要。因为在劳动分工之下的工业生产可以不断增加使用迂回生产方法,即一组复杂的过程可以被转变为一系列更简单的过程,其中至少某些过程变得适宜于使用机器;在采用机器和迂回生产的过程中,又会出现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其经济性又再次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实现递增报酬的首要因素是工业之间劳动分工的进展;工业体系的扩张导致劳动分工深化、资本积累、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扩大之间的正反馈互动。 (3)中国工业体系的演进 从1950年代开始,我国在人均收入极低的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一系列类似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工业部门;但当时所施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固有缺陷,致使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机制难以有效施展其效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体系的发展活力与潜力释放。 到1990年代末,中国在工业体系未遭受根本性破坏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为工业体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深化,各类经济主体得以依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且灵活地做出响应与调整。在此情形下,中国的工业体系受到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催化与激发,进而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产业规模扩张、技术水平跃迁以及经济增长贡献等诸多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推动中国工业体系迈向新的高度与发展阶段,在全球工业经济格局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 (4)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系 从2010年起,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居世界第一:2010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8.82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5.19 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2017年中国化学工业实现主营收入9.1万亿元,利润总额6050.7亿元,占全球化工产值的40%。(2018年锐减1.8万亿) (5)不能“低估”的内生力量 在1980 年至 2003年期间,中国机械设备于国际贸易领域始终处于逆差状态。然而,2004年成为了这一局面扭转的关键转折点,中国机械设备国际贸易实现了向顺差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机械设备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开始逐步提升。历经多年的不懈发展与沉淀,2020年中国机械设备出口额首次超越了长期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德国,这无疑是中国机械设备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产业发展的视野中,并不存在所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固定通用模式,中国机械设备产业的崛起是在独特的国情背景与产业发展路径下,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彰显出中国工业体系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也为世界工业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6)高增长阶段的递增报酬 一旦规模庞大且涵盖众多部门的工业体系进入增长轨道,工业自身内在的迂回生产方式便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放大了对基础工业品的需求规模。 这种因高增长态势所催生的“超长”需求,有力地推动设备工业挣脱了引进政策的束缚,能够凭借自主研发的产品赢得市场优势。 与此同时,旺盛的需求和不断增长的投资能力,助力高技术工业实现多点开花式的广泛突破与飞速增长,推动着整个工业体系在技术层面不断迈进,实现全方位的升级与进步,促使工业体系朝着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活力的方向稳健发展,为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筑牢根基。 2.经济下行 (1)经济下行与工业增长减速 2000-2013年期间,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10.88%)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增长速度(9.95%);2014-2023年期间,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5.42%)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5.96%)。 (2)工业受创的关键“二分法”理论和转型逻辑 高增长的原因是投资驱动和粗放增长。 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失衡和产能过剩。 “转型假说”的谬误:世界上存在彼此可以转换的“增长模式”;新旧动能是是对立的;工业可以被分为三六九等,可以互相替代;转型代替了增长。 全内涵增长:研究与开发、服务化、信息化。 (3)投资驱动增长,但增长也驱动投资 把生产体系的 80%以上部分排除在外。“二分法”思维的“范例”:可以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工业; 不同的工业之间不存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工业体系的各部门之间是通过需求和供给联系在一起的;工业体系一定存在高耗能部门,但如果没有这些部门,其他部门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 (4)“新旧动能转化” 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和建材等资源型工业;钢铁、地方炼油、电解铝、轮胎、焦化、化肥、氯碱等官方明确的7大高耗能产业。 十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5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5大优势产业。 (5)经济增长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经济增长需要社会行动主体的主动创造性,不是可以自然发生的事情: 1)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体系(工业)。 2)支持系统。 3)社会-政治条件。 4)政府的经济政策。 余永定引用哲学家萨特的话,“人非花木,花木之生长由种子预定,而人则拥有意志自由,在因果链中,有一环节由你的意志自由所决定。” 3.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吗? 中国工业的发展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在经济总生产率决定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它对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所新增产值的敏感性超过了工业本身,恰恰说明工业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大于对工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因此,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发动机仍然是工业的发展。我们把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超过工业生产率的现象称为“工业化效果”。当然,这种效果存在的限制性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差距越大则工业化效果越大;当差距趋于消失时,工业化效果也会趋于极限。技术变化不断摧毁已有的生产结构,但技术变化永远离不开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没有任何新型传略产业的发展可以脱离现有的工业体系,没有基础工业就没有经济主权,工业体系的增长潜力是无限的,工业体系的总量增长。 部门数量的不断增加;最后导致劳动分工深化、资本积累、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扩大之间的正反馈互动——经济增长。 4.中国的发展没有“天花板” 中国“产能过剩”之说来自美国。美国主导的全球自由经济体系,二战后,美国创建、保持和扩大了一个自由经济秩序来服务其经济和安全利益,一方面提供公共品,另一方面从中获益。 在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利益还是与1776年以来的一样——确保在美国两翼大洋区域的权力制衡,使它们保持内部分裂状态。 美国真正怕的是中国庞大的产能致使其自身产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中被边缘化乃至淘汰出局:产能过剩的关切和干预已不是新鲜事了——但是我们看到的风险在新领域重新浮现。早先几轮的产能过剩危机已然导致美国大量工作岗位流失,并使得众多美国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乃至倒闭破产的境地。鉴于如今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所占据的庞大体量与规模,其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这无疑成为了美国在经济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隐忧与挑战。 前几年,中国开始着手解决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当前形势却发生了逆转,产能过剩的态势愈发严峻且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如果形势需要,我们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我们更倾向于能够主动自发地采取有效行动,凭借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以及结构性的调整力量来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从而避免可能给其主要贸易伙伴带来第二次类似“中国贸易冲击”的不利影响,以维护全球贸易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1971年,美元黄金脱钩这一重大金融事件发生,美国财长康纳利在十国集团会议上对那些财长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 Cecco(2012):提出“储蓄过度”理论可以成为美国的理由,不去改变因宽松货币政策二造成的“储蓄差距”,责任是由储蓄者去提高汇率。 中国工业产能今天的地位反映出世界市场对它的需求。 只要中国最终相信,中国工业可以凭借自己的竞争力打遍世界,不用依赖对美出口,中国的产能就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美国的问题(美元变成美国的问题);中国的工业竞争力要建立在国内需求为主的条件下,这就要求放开对国内产业的“二分法”限制。 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机械装备工业始终居于完成这个任务的战略地位。 机械装备工业企业的经济规模虽然没有那么大,但始终支撑着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虽然属于传统工业,但对技术进步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不断吸收、融合新技术;机械装备工业应当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契机,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将其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之中。在全力支撑国家工业化宏伟事业稳步前行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实现规模的壮大与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为国家工业的崛起与腾飞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迈进,续写辉煌篇章。 二、感悟 1.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理论的真相 与中国发展模式的优势所谓的中国的经济产能过剩理论,是西方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人为产生的新词。从宏观经济学视角,产业过剩是个伪命题,并不存在所谓新旧动能的绝对划分。事实上,旧动能是新动能孕育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而“产能过剩”这一词汇,不过是美国强加于中国的不实标签,是其对中国实施霸凌行径的又一体现。 在经济发展理论层面,美国政府所倡导的“消费拉动经济”论具有极大的误导性。从实践上来看,欧美国家试图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然而最终证明这一转变是失败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持续不断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能源供给以及高素质工人培育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中国凭借自身独特的要素禀赋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将其逐步转化为强大的竞争优势。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历经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其原本的比较优势已丧失殆尽,制造业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且这一趋势已难以逆转。 在中国,投资拉动不仅未导致所谓的“产能过剩”危机,反而催生了技术的持续创新与产业的不断升级。随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家庭收入相应增长,进而带动消费的提升,而消费的增长又反向推动投资的增加,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闭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预示着中国经济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2.企业供应链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策略 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工业体系的协同发展,企业也一样,一个企业如何建立一个健壮的、和谐的、稳定的供应链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配套产品的质量优劣,而企业产品的价值则由供应链所蕴含的价值链所决定。只有成功塑造企业的价值链优势,才能使企业的价值得以不断提升并稳固发展。 因此,企业要致力于企业产品的生态链建设,从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量和开泰产品的匹配度和协同度,通过供应链产品的创新驱动来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塑造产品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所以供应链应又从企业产品的品牌角度来考虑,有什么样的品牌,就需要配置相应的供应链,即:企业需依据自身的品牌定位来配置相应的供应链体系,也就是将来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需要去上相应匹配的学校。要多选择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贵族型”客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性客户,逐步淘汰那些跟着开泰单纯逐利、缺乏创新意识的客户。只有这样,在未来才能形成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的发展局面,企业的产品价值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企业要产生什么样的产品价值,就要配置什么样的价值供应链,企业未来的发展是由企业的生态链决定的,高质量的生态链才会产生高质量的发展。 3.企业产品细分市场的挖掘与品牌塑造 从华住会三个品牌酒店来看,其在产品细分领域的精准布局值得借鉴。桔子酒店聚焦于恋人、家庭等客群,房间很温馨私密性很好,在房间功能设计方面很有温情,灯光亮度不是有开关决定,换成亮度的百分比,而且电话变成按键对讲,提升了服务的满意度,很适合家庭,大人小孩都能操作;全季酒店精准定位商务出差人群,提供专业、高效的商务服务设施与环境;铂瑞酒店则面向高端客群,适合职业经理人和老板,营造奢华、舒适的住宿体验。尽管三个品牌定位各异,但通过整合餐饮、健身和衣物清洗等服务资源,实现了品牌间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桔子和全季酒店的客户期望值与满意度。 有句话说什么叫品牌,超出你的预期就是品牌,桔子和全季酒店超出了客户的预期,从而在无形中又扩大的住宿的客户群,桔子酒店的客户群将来可能成为全季酒店的客户群,全季酒店的客户群将来可能成为铂瑞酒店的客户群。企业要深挖产品的细分市场,塑造差异化的客户群体至关重要。开泰已具有深挖细分市场的优势,以金属磨料和抛丸机的后勤群体作为坚实后盾,有能力提升细分产品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逐步拓展产品的细分市场,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变成绝对优势。应积极向华住会学习,持续深耕细分市场,不断拓展产品边界,推动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因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企业品牌建设的文化维度启示 路过西安机场,从西安机场一出来就看到秦岭的超长玻璃国画,秦岭作为中国的龙脉,赋予了西安一种雄浑壮阔的气质,让人对西安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宏大的认识。步入机场内部,秦腔的介绍展示了陕西独特的文化之魂,兵马俑的介绍则让人深切感受到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西安机场的成功建设,无疑是中央高度重视与强大组织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扭转了人们对西安固有的落后印象。 对于企业而言,也要从中汲取经验,着力总结提炼企业的文化之魂。就像想到西安就想到秦腔一样,企业需找到能够让大众迅速铭记的文化符号和核心价值,使大家一下就能记住企业。企业之骨就像是价值观,具体体现为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深入挖掘企业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使客户对企业产生敬意与认同感。从文化之魂、企业之骨以及历史文化传承这三个维度全方位诠释企业,有助于强化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让客户真切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所在,实现物有所值的消费体验,进而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