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创新、发展、转型成为两化融合推进的主关键词,两化融合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各地区、各行业、各规模、各类型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各有特色,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当前推进重点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化融合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随着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和科技创新加速,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纲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落地实施,“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又将出现跨越式的提升和突破。
一、两化融合将实现中等水平的全面跨越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首次突破50达到50.7。不同类型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参差不齐,预计“十三五”末期,各类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都将超过中值线,我国两化融合将实现中等水平的全面跨越。具体来看,2016年,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已突破中等水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速,有望在短期内实现中等水平跨越;装备行业和原材料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突破50,达到中等水平,消费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为49.2,较2015年增长3.1%,预计2017年将超过50;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突破50,迈入中等水平。
二、两化融合向“综合集成”发展的进程提速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单项覆盖阶段向集成提升阶段的跨越,达到两化融合的高级发展阶段,两化融合向“综合集成”发展的进程提速。2016年,17.8%的企业进入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较2015年增长3.2个百分点,而2015年较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涨幅环比增长近两倍,预计“十三五”末期,我国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比例将达到约30%,“十四五”末期(到2025年)将达到50%。
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进程实现“综合集成”跨越中起到重要作用,与小微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实现“综合集成”跨越加速明显。2016年,大型企业进入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占到41.5%,中型企业占到25.9%,分别较上年增长7.4、4.6个百分点,近两年大中型企业突破集成提升跨越的企业占比的平均涨幅比小微型企业高出一倍。分行业来看,原材料、装备行业实现“综合集成”跨越加速明显。2016年,能源、电子信息、装备行业中处在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2.5%、26.2%、19.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2015年相比,能源和装备行业处在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占比增长明显,涨幅分别达到3.8、4.2个百分点,此外,原材料行业增长也较为显著,达到3.5个百分点。
三、两化融合绩效产出将进入集中显现期
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两化融合建设前期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竞争力提升,但随着两化融合的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效益效能会逐步显现并持续扩大。当企业两化融合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时,能够实现两化融合效能效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将实现台阶式跃升及跃升后的加速上扬。可以预计,两化融合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突破性提升将集中爆发,企业将充分感受到两化深度融合带来的巨大成效,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我国进入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稳步增长,相比2015年,2016年进入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数量占比增长了3.2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将达到30%。另一方面,已经进入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效能效益更加凸显,2016年,17.8%的企业两化融合进入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发展阶段,比其他阶段企业竞争力高出13.2%,经济社会效益高出11.7%(2015年,进入了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发展阶段的企业,比其他阶段企业竞争力高出11.5%,经济社会效益高出10.8%)。
四、两化融合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重构
伴随着两化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拓展,制造企业价值链将加速全面重构,基于两化融合的研发设计和服务等所创造的附加值有望迎来突破性增长。
研发设计方面,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促进研发设计流程优化、数据积累和模式创新,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数字化工具引入、深入应用与相互集成的逐步实现,新产品研发设计周期下降5%~10%,研发设计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离散行业49.8%的企业开展了产品设计数字化工具引入并初级应用,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数据互通和业务集成的企业比例分别为20.0%、7.4%。预计2020年我国离散行业接近90%的企业能够在产品设计环节引入数字化工具并开展初级应用,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数据互通和业务集成的企业比例可达39.3%、14.9%,对于新产品研发创新周期缩短的促进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企业研发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研发创新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将日益显著。
服务方面,随着互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快速渗透,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探索服务化转型,拓展了产品价值空间,创新制造企业商业模式。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我国开展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化转型的企业比例分别增长了1.9、1.5、0.7、1.2个百分点,增速分别为9.9%、12.3%、8.8%、28.6%。“十三五”期间,随着一部分先开展服务化转型企业经验与成果的普及推广,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速度将不断加快,服务形式将不断丰富,预计到2020年,远程在线服务的普及率将达到45.6%,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普及率将达到13.2%,电子商务普及率将达75.0%,服务为制造企业带来的附加值将取得新的突破。
五、企业推动两化融合正在从技术导向向全要素优化转变
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不仅是技术渗透和融合的问题,更是一个优化和创新企业战略、组织、流程、业务模式,以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管理问题。
资源、业务、战略的管控是企业一体化运营的重要方面。2016年,基于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协同共享、业务集中管控、战略闭环管控的企业分别达到64.9%、63.1%、48.1%,接近或超过半数,当前我国企业一体化运营的信息化普及情况比较乐观。资源集中管控方面,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内部资源全局动态优化配置的企业占到26.7%,在这部分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能够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全面协同和共享应用;业务集中管控方面,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实现业务全局动态协同优化的企业占26.0%,12.7%的企业能够实现与产业链相关方面的业务全面在线协同;战略闭环管控方面,能够实现战略、管理、执行、操作的闭环管控和持续优化的企业也占到了14.0%。
信息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的基础性生产要素,而数据的管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不断加深,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决策方式也从传统的经验式决策转变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基于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综合决策。
企业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构,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管理上的职能协同,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壁垒,建立全新的基于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虽然目前我国还有接近半数的企业处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但是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流程化”的组织模式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索,8.7%的企业探索更为柔性的网络化企业组织模式,呈现出组织功能单元虚拟化、组织要素分散化、组织形式弹性化和网络化、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边界模糊化等特征。
六、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化转型稳中有进
2016年,我国互联网化指数为32.7,较上年增长7.5%,智能制造就绪率为5.1%,较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依据近三年的变化趋势,预计2020年我国互联网化指数达到47.3,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6.0%。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化发展和智能制造探索虽然进展缓慢,但已有所突破。作为影响智能制造就绪水平的关键指标,2016年,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5.7%、18.7%、22.9%,较2015年增加0.3、0.7、0.9个百分点,作为影响企业互联网化的关键指标,2016年数据应用、用户参与、组织创新和企业互联的得分分别为38.7、25.1、28.3、35.8,较2015年分别提高4.5%、12.0%、15.2%、5.3%。
对冶金、石化、建材、机械、汽车等十个重点行业2014至2016年的互联网化指数进行测算,发现汽车、食品、石化、电子、医药等五个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的互联网化指数分别达到42.4、36.3、36.2、34.8、34.7。不同行业互联网化水平差距逐步加大,电子、轻工、汽车、石化、机械、纺织等行业互联网化指数增长方面表现最为抢眼,近三年的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0.9%、9.8%、9.8%、9.5%、6.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行业产品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其连接用户、获取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化转型进程将不断加速,同时推动行业内新型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目前,在汽车领域,东风、长安等企业与华为合作,共同研发智能汽车触摸屏和操作系统;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汽车”及相关应用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在家电领域,TCL集团已牵手万达拟在智慧家庭、互联网商业等领域发力;海尔联手魅族科技同攻智能家居、互联网金融。
对冶金、石化、建材、机械、汽车等十个重点行业2014至2016年的智能制造就绪率进行测算,2016年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最高,达8.5%;石化、医药、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四川长虹、九江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多家企业已启动智能工厂建设,青岛海尔的沈阳冰箱互联工厂成为全球家电行业首个智能互联工厂。从2014至2016年各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的发展情况来看,石化、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提升幅度最大,智能制造就绪率提升2.2、1.6个百分点,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引领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行业。“十三五”期间,各行业需要结合行业共性特征在关键环节或短板上取得突破。电子行业重点是要加强工艺设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提高研发与制造的集成水平;石化、建材行业重点是要进一步普及制造执行系统,提升管控集成水平;医药行业、钢铁行业重点是要深化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提升产供销集成水平;机械行业、纺织行业、食品行业则是要重点提高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进一步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本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