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领先的平台和技术,就如同插上翅膀,在数字化转型中振翼高飞。 数字经济大潮中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所有企业都希望能驭浪而行,转型为智慧企业。 传统企业积极构想新的业务模式,新兴企业不断追寻新的商业理念,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稳定的业务运营环境,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此时,谁能运用领先的平台和技术,谁就如同插上了翅膀,就能在数字化转型中振翼高飞。 作为全球企业管理软件与解决方案的技术领袖和市场领导者,30多年来,SAP一直致力于向全球各行各业提供全面的企业级管理软件解决方案,并且始终站在商业应用开发的前沿,SAP云平台(SAP Cloud Platform) 及相关的SAP数字平台与智能技术也已成为智慧企业的赋能者。 数字平台和智能技术真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还是会成为企业新增添的技术噱头?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的例子?SAP的云平台有哪些特征?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当外资企业日益收缩在华业务的当下,SAP为何大张旗鼓地推行“中国加速计划”? 近日,《商业评论》副主编刘雪慰在2019 SAP云大会上对SAP数字平台和智能技术事业部的两位高管约翰·吉布森(John Gibson)和徐哲进行了专访。 SAP数字平台和智能技术事业部全球COE负责人约翰·吉布森在SAP供职14年,他率领的团队中有许多行业顶级专家,其中不乏数据架构专家、数据科学家、分析专家、云技术专家等。 在采访中,约翰·吉布森说他本人虽在技术领域任职多年,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技术大拿。更多时候他的关注点都是业务,是如何帮助SAP的全球客户从技术中获得他们想要的商业成果。 而另一位受访者,SAP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数字平台和智能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徐哲则负责SAP数字平台和智能技术的大中国区团队,徐哲是做咨询顾问出身的,后来从事过销售业务,还负责过企业的整体经营,在采访中,他多次表示目前这个角色令他充满激情。 《商业评论》:谈到数字平台和智能技术,在你们二位看来,它们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不少企业在向数字化转型时,很难一下子割舍所有的旧业务,SAP在助力企业转型方面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和实践吗?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企业想要数字化转型,必须先问自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数字化转型可不是玩点酷科技那么简单,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要转型数字化。 强大的技术层出不穷,你就算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应用它们,它们对你的业务也可能毫无作用。 所以,你必须弄明白这些强大的技术对你的意义何在?它们或许应该成为你的业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若是这样,你就得考虑如何将技术嵌入你的业务流程中,总之,技术应该用来驱动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进步,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 《商业评论》:如此说来,包括SAP的软件和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是不是就像现在中国城镇化改造中的水电煤系统,相当于数字化转型中基础建设的角色?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非常相似。我们用了40多年来研究如何将技术与业务相结合,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SAP在全球有430,000多家客户,这个数字十分可观,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艰辛的旅程,我们的客户要从A点到B点,不是揿下一个带魔法的按钮就能进入数字化世界,绝不可能。 SAP的任务是帮助我们的客户识别方向和看清愿景,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做事方式。 你用不着搞一个庞大的技术项目,上一大堆新系统来实施数字化转型。你可以从小处着手,一步步来,循序渐进地对现有业务进行改进。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技术,但用哪一种还要根据公司的情况来确定。 《商业评论》:能打个比方具体说明一下吗?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当然。很多次我们跟全球各地的客户在一起时,他们都会表现出对某些新技术的惶恐。 这很像我们去吃自助餐,饥肠辘辘的你看着餐桌上摆着的上百种美食,却不知该选哪样,生怕自己错过最好吃的那个。 SAP所做的就是通过流程来为你定制并选定你的“美食”,我们不会把东西一股脑儿都堆在你面前。 我们一般都会先借助设计思维来弄清楚你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帮你解决什么问题,走哪条路,用哪种技术能让我们最快到达目的地。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我来补充一下。我们在大中华区做过很多场设计思维工作坊,为的是帮客户把想法做结构化的梳理,然后给出一些成型的步骤和递进计划,以此帮客户实现小步创新,而后一步步帮他们实现大的转型。 传统企业很难进行颠覆式创新或转型,一般都是渐进迭代式的。我们会帮这些企业在尽量降低风险的前提下,短期内实现业务价值,然后鼓励它们再做进一步的投入,一起来合作创新。 而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如果它们想借助更好的平台和触点来融入更大的生态中,则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接入SAP的平台中,我们可以与它们在某个点上或某个行业中一起去推动颠覆式创新。 有很多创新企业在SAP的云平台上做应用开发,在这上面你可能看不到一丁点SAP的影子,只看到它们的应用,但其实背后是SAP的云平台为它们赋能来实现这些创新应用的。 《商业评论》:在你们心目中,智慧企业或者说智能企业是个什么样子?数据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许多搞智能的人也都在思考技术所能带来的业务。在我看来,“智能”的意思就是“先对某些事有所了解,然后去应用它们”,要分两步走。 智慧企业很大程度上基于数据,若是你什么都不了解,你就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通常我们一上来就会跟客户讨论,你们的数据战略是什么?你们的数据是哪个领域的?这些数据能产生价值吗?没有可应用的数据,智慧企业就是空中楼阁。数据战略是所有智慧企业的基石。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刚才John说数据是所有智慧企业的基石,的确如此,有了数据,我们才能做分析,才能做决策。 John的团队有几十位数据科学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行业和专业。通常,这些数据科学家会面对面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客户,帮助他们去实现数据的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我曾接触过一个客户,他们搜集了每一个出厂的设备数据,电压、震动、设备维修,却不知道怎么去实现数据的价值。 我们首先从商业模式上,通过设计思维帮他们去梳理;然后基于SAP对不同商业环境的了解,从大的商业环境着眼,整合其他资源一起来帮助这个客户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利润,占领更多市场,甚至开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才是智慧企业应有的样子,也是数据的价值所在。 《商业评论》:智慧企业对领导力有什么新要求吗?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智慧企业要求其领导者具备更多的客户视角,而且要更多考虑“How”(如何做),不是“What”(做什么)。 我们大多数技术型领导者都懂技术,对他们而言,再复杂的技术理解起来都不算难,相比之下,如何在企业中应用这些技术才是最关键的。 我在全球各地开会时,总会遇到一些全球最大的客户,他们拥有全球最大的业务,可我还是会看到他们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从A到B的旅程非常艰辛,不能光靠制定项目计划书的人,也不能光靠执行计划的人,说到底起决定作用的都是一些非技术的东西,比如人们用很多年养成的一些做事的方式。 通常,技术变革要花三四年时间来完成,现在我们要求人们改变,而且是快速改变,最好三四个月就能搞定,这对组织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在按照传统应用18个月的发布周期在运营,但云技术和应用,我们现在每两周就会迭代更新一次。新技术将人们带到新时代,思考速度更快,更有创新能力,更加关注业务。 正因如此,我们在与一些企业合作时,不只给他们技术,告诉他们怎么做,我们还会帮助他们如何自己去做。 对有些客户企业,SAP只是将设计思维这一步引荐给他们,他们非常喜欢,其实我们只是帮他们打造自己的设计思维能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客户自己掌握这一方法论来迎接新世界。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其实所有一切,人、技术和流程都是与业务相关的。当我们谈论变革创新时,你会发现这四个因素每个都在变,这是很难掌控的。 人的思维和想法在变,技术是大家都不了解的新技术,而传统业务要用到这些新技术,业务流程会发生变化,业务方向也要做调整。 所以,你很难在某个点上决定将来要怎么做,所有因素都在动态的过程中。 就像某个软件开发,到目前为止这可能是个不错的创意,但到下一个迭代,我们必须做一些调整,人、技术、流程和业务方向都要调整,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是纯粹的传统业务,会好一些,一个做了30年的业务,每年的收入就这么多,要提高毛利和收入,我们有现成的方案就可以帮你解决。 但是,如果是转型新业务,就必须做新的解决方案,这时你会发现所有因素都在变动,这需要创新能力。SAP的服务和新技术正是基于对客户业务的了解,来帮他们实现转型。 《商业评论》:你们二位多次提到设计思维,可以为我们的读者解说一下吗?设计思维为何那么重要?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设计思维其实是对最终用户抱有的一种同理心。你要懂最终用户,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 我们许多客户与他们的客户(最终用户)打交道时都会遇到一些关键问题,如果我们知道最终用户是谁,他们的兴奋点在哪里,痛点又在哪里,我们就有了技术应用的配方,就能够胜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终端消费者,什么东西让我们开心,我们就会多买一些,这很容易理解。 我们在买东西时可能会一时冲动,但当我们每个月只有一点点预算时,就会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感性决策。 设计思维在SAP不是新鲜玩意儿,我们用了很多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为驱动我们的客户以及他们的客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业评论》:SAP的云平台是业务逻辑和业务集成的平台,这个云平台会对客户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起到什么作用?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我在SAP云平台已经干了好些年了,亲历了云平台的巨大成长,目前有超过10,000个活跃用户在SAP云平台上运行。 我们在SAP的应用中用了很多新技术,像机器学习、物联网以及通过“数字机器人”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的RPA技术。 我们在所有应用之间采取了通用一体化策略,用了标准的UX(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户设计体验)。这也是SAP的策略。所有这些技术在我们的云平台上都是现成的。我们虽是SAP的云平台,但也可以用它来驱动云端应用的创新。 这种组合对SAP业务战略来说十分关键。我们可以将自己现成的应用给客户,使其能够基于SAP系统,快速扩展、快速创新他们自己的上层。 假设你是SAP的客户,你可以在我们的云平台上运行自己的ERP,你的ERP也许已经用了10年了,但我们不会一下子对你的整个系统做彻底更新,而是只在云平台上对其进行扩展,创建一些小的应用程序用于创新就可以了。 这个工作一周内就能完成,不用等上一年。这个方式很受我们的客户欢迎,使用我们平台的人目前十分踊跃,相当数量的客户已经习惯了用这些套件来开发应用。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John的意思是SAP云平台在帮助客户创新方面有三种方式。 第一,如果客户是传统业务模式,你要是有问题,那么SAP也有解决方案,我们就把方案给你,帮你解决问题,我们还会经常邀请咨询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来做。 但是现在通常碰到的问题是,不管是客户还是SAP,往前走的路或业务模式都还在探索当中,所以我们就有了第二种方式,是跟客户一起去探索和创新,去实现未来的业务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创新想法、创新工具、合作推广的模式,相对来说比以前更复杂,风险更大,所以我们会采用设计思维和渐进式创新模式,这也是为了帮客户在现有模式下实现渐进的迭代式创新。 还有第三种,就是颠覆式创新,前面我也讲过,如果客户原本的业务模式就是颠覆式的,比如做车联网的,要实现车生态,那我们也会把SAP对行业知识和技术的了解与客户共享,一起合作,用创新去驱动市场。 《商业评论》:SAP云平台在助力客户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成功实践的例子吗?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有很多。我本人最喜欢的是与壳牌公司(Shell)合作的一个例子。我们乘飞机等候起飞时,常常从舷窗看到停机坪有人给飞机加油。 很多加油人员是通过纸质的文书系统来获悉他们要做的事,做完之后再在纸上做记录,这些数据要花24〜48小时才能传送到供应链系统。 乘飞机的人都希望飞机的加油系统安全有保障,不要出现断油的情况。 于是,我们就与壳牌一起,尝试加快这些数据传送到供应链的速度。我们为停机坪的加油人员发明了一个很简单的应用,使他们能更便捷地读取数据和输入数据,而且可以让数据即时传送到供应链中。 这个项目没花多长时间就做成了。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移动应用,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操作,这个应用是专门用在户外的,因为有的地方停机坪地面温度超过40度,而在加拿大的某些地方停机坪地面温度可能会低至零下40度,有了这款应用,什么恶劣条件都不耽误数据传输。 这是一个快速创新的小例子,这种例子SAP有成百上千个。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John的例子很有说服力。SAP的云平台是一个PaaS(Platform-as-a-Service),即平台服务,上面有很多应用接口,包括大数据、对移动应用的开发、机器学习,等等。 SAP已经把这些嵌入到我们自己的应用当中了,但是对于其他客户或软件开发商,他们可以用这些平台能力去开发智能应用。 John举的飞机加油的例子,从前端与系统的联动和对接,到跟后面的供应链和航油供应商的对接,全程实现数据传输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就是SAP云平台为企业赋能的例子。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SAP云平台是一个互联、互通、对接和赋能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帮企业打造创新能力,对接不同的创新应用,甚至对接一些开源或开放应用。 《商业评论》:作为SAP全球团队的一员,你与中国客户接触下来对他们的印象如何?《商业评论》作为中国领先的商业媒体,拥有成千上万名受众,他们中有企业家,还有企业高管,其中不乏SAP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John Gibson SAP P&T 全球COE负责人 我每年都会去全球各地拜访客户,像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还有欧洲、中东,美国⋯⋯每次来中国我都很兴奋,与中国客户一起工作,那种感觉也棒极了。 他们都非常聪明,懂技术,而且特别热爱新技术。聪明好学的客户加上SAP的经验和技术,这是一个多美妙的组合啊。 中国客户另一个令我印象至深的特点是,他们的执行力很强,他们坚定地前行,而且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与我们的风格很契合,我们也想干事,也想助力客户共同成长。 Andrew(徐哲)经常跟我说,要多给中国市场分派些资源,要多来中国走走看看。这不,我就照做了,这次云大会我们召集了SAP全球最优秀的资源来中国,与中国一些顶级的客户互动,看看如何能帮到他们。 我希望《商业评论》的读者至少知道SAP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全球绝大多数大企业都在用SAP软件,贵刊的读者企业十有八九也在用,我们很高兴与大家交流,为大家提供咨询服务。 《商业评论》:近年许多在华的外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纷纷采取了收缩战略,而SAP却在今年启动了“中国加速计划”,相比之下,这个计划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能否跟我们说说这个计划的意义何在?前景如何?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SAP的CEO孟鼎铭(Bill McDermott)常说中国是SAP的第二故乡。我们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Mark Gibbs)也总提到“中国速度”,事实也是如此。 在中国,各种事物的更新迭代简直太快了。坦白地讲,我们全球的速度都跟不上中国速度,所以SAP才拟定了“中国加速计划”。 SAP增加了对中国业务的投入,包括人员、办公设施。未来你会看到SAP将在中国中部、西部和北部开设更多的办公室,招聘更多当地人才。 SAP中国研究院是仅次于SAP德国总部研究院之外的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今后中国开发的很多应用在服务更多中国客户的同时,还将输出给全球各地的客户。 《商业评论》:根据你的行业经验和洞察,请你预测一下接下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会如何?企业要想在这波趋势中生存发展,需要具备什么关键能力?SAP又将如何驭浪而行呢? 徐哲 SAP全球副总裁 我从软件行业和SAP自身两个层面来说吧。首先,过去十年,人们看到互联网企业一些To C业务的泡沫化成长,其市场份额和增长之快令人震惊。 但近两年人们也看到To C的红利在中国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企业更多转向To B。如果我们去看美国和其他成熟市场,将会发现它们的To B业务一直非常大。 SAP是一个专注于To B业务的公司,或者叫To B To C,我们最近接触到的一些客户就是面向最终用户的。这是我看到的大趋势。 再从SAP自身发展趋势来说,云肯定是我们的大方向。当然SAP一些传统上比较强的主干业务也会加速向云端进军。我们在中国上线的云平台就是来支撑这些上层应用的。 SAP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或技术型公司,也不想做只依赖技术的公司。很多好技术,如果应用不好,是无法帮我们客户和我们自己实现价值的。 像AI和区块链,最重要是要在行业中找到好的应用场景来实现其价值,而这也是最难的。SAP一直在为此努力,只有帮客户实现了价值,我们自己才能实现价值。 所以,无论大趋势走向如何,也无论公司方向如何,最根本的能力还是要能帮助客户企业更高效地提升业务,如此才能实现共赢。 文章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刘雪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