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光:风物长宜放眼量 用核心技术锁定储能未来市场

时间:2019-02-21  发布者:sdszbzz 


  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下,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风光)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实力,多年来始终站在电力电子节能产品的技术前沿。

 未标题-1 拷贝.jpg

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顺全

  近日,中国储能网记者独家专访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会员单位、新风光总经理胡顺全,从产品、技术和市场的角度,谈未来如何为储能行业再谱“华章”。

  技术和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新风光成立于20048月,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兖矿集团投资控股,专业从事电力电子节能控制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多年来,胡顺全说新风光“对技术的追求、对产品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一直孜孜不倦,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形成了“以产品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理念。

  新风光建有山东省变频调速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东省电力电子与变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电力电子技术及能源装备院士工作站,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是变频调速器国家标准起草审定单位,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国家标准牵头起草制定单位,电能质量行业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变频器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面对企业的蓬勃发展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新风光始终保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依靠自身实力研发新技术,做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电力电子节能产品。

  灵活多元的技术应用场景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新风光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能储能PCS、电能质量无功补偿SVG、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变频调速、特种电源等产品,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煤炭、冶金、采矿、水泥、石油、化工、市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领域。

  胡顺全很欣喜,因为发展至今的新风光,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能量吸收储能、调速节能、智能控制、改善电能质量”等方面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好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公司奉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宗旨,始终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高效服务。在为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过程中,不断投身产品技术研发,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

  产品过硬才能赢得客户

  “以产品为基础、掌握核心技术”是新风光的企业战略和使命。胡顺全说“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扩展产品功能、追求卓越品质是公司不懈的追求,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认可。”

  去年,新风光百兆级高压水冷SVG通过了武高所型式试验检测验收,为公司大功率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宁夏宁东某300MWp光伏发电项目和山西某钢铁集团220kV输变电工程,都应用了新风光生产的40Mvar水冷式集装箱电能质量产品。

  通过历年来的不断创新和努力,高压变频器已推出最新一代G7机型,高压动态无功补偿SVG产品涵盖了35kV及以下户内和户外产品,这些产品都应用了独创的光纤串联技术,功率单元间采用光纤串联通讯技术,减少了主控部分器件数量,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顺应市场才能赢得市场

  最后,胡顺全还对当前国内外储能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机遇,以及公司产品在应用场景中所产生的价值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其一,我们要了解交流电源的特性之一是不具备存储能力,用电和发电要达到平衡,即发即用。其二,国内外工业社会用电存在峰、谷、平现象,也就是存在用电高峰和低谷,同时电费收取也采用阶梯电价方式。其三,国家电网公司政策性扶持储能电站建设,削峰填谷(不新建发电厂的前提下满足用电高峰需求),用电低谷存储电能、高峰期发电输出,用电费差价回收投资、获取收益。

  目前,随着储能器件的价格逐步下降,投资回收周期缩短,国内外储能市场正蓄势待发,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新风光在电力电子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并提前布局、研发了储能变流器PCS产品,用以满足储能领域市场需求。如:解决光伏电站只能白天发电的短板、代替孤岛电厂柴油机启动、用电和电力交易企业等。

  新风光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力电子企业之一,胡顺全把市场战略定位为“立足国内市场、展望国际市场,优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紧跟国家‘ 一带一路 ’政策指引,逐步推进全球化市场布局。”

  目前,新风光主要产品高压变频器、高压动态无功补偿SVG、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已获得欧盟CE认证,产品已远销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展望未来,公司将紧紧围绕 “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及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企业”,不断追求成长与突破,力争为国家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企业通讯员  供稿/摄影   编辑/德湗


版权所有: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 鲁ICP备17016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