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斩浪向深蓝: 解码电机宇宙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崛起

时间:2025-04-14  发布者:sdszbzz 

4月13日,山东卫视以《“德州造”以硬核实力玩转“电机宇宙”》为题,报道了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随着电视画面走进恒力,解码“电机宇宙”技术创新和绿色崛起。

041402.jpg

2025年3月19日,恒力电机通过了以严苛标准审查著称的中国船级社(CCS)认证,荣获全国首张3MW级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CCS型式认可证书,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船用发电机正式迈入永磁时代,更折射出这家老牌制造企业在国家"双碳"战略下的创新嬗变。从普通电机到永磁轴带发电机,从国内市场75%占有率到全球23%市场份额,恒力电机用近60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深海传奇。

041403.jpg

恒力电机的数字化车间,仿佛一个智能化生产的未来世界,恒力通过数字化生产体系,成功实现对从原料溯源到成品检测全流程的精准管控,具备200余台/年的标准化产能,凭借灵活的柔性化生产布局,能够迅速响应不同船型的定制化需求。机械臂挥舞间,一台台精密电机完成装配,如同即将远行的铁甲的战士,准备随时走进远航舰船的心脏。这个始建于1966年的老厂,曾以传统船用低速电机占据九成产能,却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中陷入“规模越大、利润越薄、毛利仅5%”的困局,当年的战略转折的选择至今仍历历在目。

恒力破局之剑指向核心技术攻坚。2018年开始,恒力电机将每年营收的6%投入研发,与日本兵神株式会社联合成立兵神机电有限公司、与世界五百强“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建立营销合作关系、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成立德州恒力哈工程减振研究院……三年磨一剑,研发出每分钟8万转的高速电机,功率密度较传统产品提升10倍,犹如为船舶装上了“超跑心脏”。在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4000余台恒力电机驱动着这座“移动的海上城市”的呼吸与脉动,其精密程度令国外同行惊叹,“中国制造正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041404.jpg

黄浦江畔,恒力上海科创中心的工程师们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新一代永磁电机参数。这款斩获CCS认证的拳头产品,通过独创的分半式定子结构与磁钢装配技术,可将船舶燃油效率提升10%,每年为万吨轮减排二氧化碳超千吨。正如动装事业部副总侯昭霆所言:“恒力电机自主研发的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为既有船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易于安装且通用性强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方案——不是简单改造设备,而是重构船舶能源体系。”

绿色创新的基因渗透了恒力电机全链条:投入1.2亿元建成的华北最大电气检验中心,可模拟极地低温与热带风暴环境;水冷散热技术突破让电机体积缩小80%,却能承受深海高压;防窜动耐振动结构打破国外垄断,使国产风电电机在12级台风中稳如磐石。从渤海湾的风电场到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恒力产品正将绿色动能注入蓝色国土,交出了完美的绿色革命的深海答卷,恒力电机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技术领跑者的跃迁!

041405.jpg

2025年开工第一天,韩国350万元订单就飞抵德州,开年40天,公司签约订单达1.5亿元,同比增长5%,生产排到了5月份。数据显示,企业近三年海外订单年均增长200%,产品覆盖30国港口,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起6个服务中心。

恒力电机电机产品包括特品电机、船用电机、海工装备电机、风电电机、轨交电机、航空航天电机等品类,拥有30多个系列和2000多个品种。“雪龙二号”、“爱达摩都号”以及国产航母等大型舰船上80%的电机均产自恒力。

当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船舶能效新规时,恒力永磁轴带发电机已进入量产阶段;面对欧洲船企的绿色转型需求,其智能变频系统率先通过欧盟CE认证。恒力更是将上海科创中心定位于“技术瞭望塔”,成为双循环赛道上的领军者。

041406.jpg

在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图谱上,恒力电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占据关键节点。其主持制定和参与24项行业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7项,更带动周边3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恒力电机屡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称号。从深海采矿电机到LNG船用防爆系统,企业产品矩阵已覆盖船舶工业全场景,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体注脚。

站在新起点,恒力人正将目光投向更远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能源系统研发进入攻坚阶段、即将诞生的“零碳船舶”解决方案。正如公司董事长、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副会长、德州市装备制造业协会会长所说:“公司将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瞄准行业领先地位,完善产业链条’为行动指南,专注于科技创新,成为智造领域的领头羊。”恒力这家老牌制造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帆,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浩荡东风中,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蓝海域。

文:郭广礼整理、撰写

图:主流媒体报道

责编:陈红苗


文末04.jpg

文末03.jpg

版权所有: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 鲁ICP备17016783号